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版图上益上线,中山火炬高新区正以独特的磁力吸引着全球顶尖人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王希萌便是其中一员。他曾在北京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任教,如今选择扎根中山火炬高新区,其背后折射出火炬高新区在产业生态、政策支持与创新环境上的多维优势。
高效服务与贴心配套:
为人才科研与生活保驾护航
谈及为何落户火炬高新区,王希萌说,火炬高新区个性化人才服务模式令他印象尤为深刻。在他看来,这种服务绝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科研动能。“科研启动资金的审批流程高效得超乎预期,”王希萌坦言,“通常这类资金到位需要较长的行政周期,但火炬高新区展现出的执行力,让我在入驻后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关键的启动资源,让我能立即着手搭建实验室、购置核心设备。”这种“想人才之所想”的诚意,为科研成果从理论走向应用按下了“加速键”。
中山市级人才房
在生活配套方面,火炬高新区同样展现出细致入微的关怀。为人才配备专职联络员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了人才需求及时得到解决;协助人才入住高品质中山市级人才房,解决了搬迁的后顾之忧;为人才开通医疗、金融、通信等一系列生活服务绿色通道,让王希萌能够迅速安定,全身心投入科研。“从海外迁移到新环境,生活安顿本是巨大挑战,但在这里,这些顾虑被一一化解。”王希萌说。
雄厚产业基础与产学研融合:
为科学研究提供发展沃土
火炬高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益上线,为材料科学研究提供了 “近水楼台” 的独特优势。以王希萌专注的纳米材料领域为例,火炬高新区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无论是纳米材料在医药表面涂层、药物定向输送中的应用,还是在水净化催化剂、新能源电池石墨烯导电材料中的实践,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
科研实验室
王希萌特别提到,中山火炬高新区在推动产学研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从博士、博士后培养到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发表,从项目转化到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价值链。“通过与多所高校建立科研合作,部分教授可以将50%的工作时间投入到中山研究院的项目中。”这种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强化了火炬高新区的创新能级。
政策支持与人才配套措施:
构建海外人才归国发展强磁场
《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政策与火炬高新区的配套措施,构成了吸引国际人才的“强磁场”。王希萌回顾落户历程时提到,“从最初通过‘百名海外博士中山行’活动接触中山,到后面落户的深度对接,整个过程展现了政府部门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这种自上而下的支持体系令人振奋。”“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火炬人才港的管家们,他们主动关心我的生活需求,在得知我的问题后,快速帮我匹配资源解决,这种用心用情的服务让人感到特别温暖。” 王希萌说。
对于正在考虑回国发展的海外人才,王希萌毫不吝啬地推荐火炬高新区:“这里不仅有前沿的科研环境,还有安逸的生活氛围。各级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让你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事业。”他特别期待即将建成的“人人向往,人才荟萃”的人才社区,认为这将进一步强化人才集聚效应,“科研需要交流协作,就像企业需要上下游产业链一样,人才社区将为我们搭建起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从王希萌的选择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个人抉择,更是全球创新资源对火炬高新区发展潜力的认可。随着更多像王希萌这样的顶尖人才扎根于此,这片创新沃土正加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浪潮中,以开放的姿态、务实的举措,让每一位科研人才都能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价值共振。
中山火炬融媒体中心
记者:温璐瑶
美编:张丽红
责编:赵攀峰 李明锋
执行总编辑:戎明星
总编辑:龙梦君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