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发文称:锅牛配资
长期睡眠不良,不仅会降低身体免疫力,还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甚至引起很多负面情绪,诱发抑郁。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拥有好的睡眠,几乎成了大多数孩子的“奢侈品”。
睡不好,也逐渐成为阻碍孩子身心发育的最大“杀手”。
俗语有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一个拥有好睡眠的孩子,能时时刻刻给自己充电。
而一个能让孩子安然入睡的房间,一定是父母给孩子布局的最好风水。
想让孩子睡得好,那就在他们睡觉的房间里,一定别放这三样东西……
你家孩子喜欢玩捏捏乐吗?
前段时间曝光的“解压捏捏乐网红博主患癌。
有博主测评称其含有有毒气体”新闻,着实吓了我一跳,因为在我女儿卧室的床头,放着好几个捏捏乐。
之前女儿说喜欢,所以给她买了一堆这类玩具,颜色亮丽,造型各有各的可爱。
但没想到这些可爱玩具的背后,竟然潜藏着那么大的危险。
《新华社》针对这一事件,专门做了调查,发布的内容中说明:
虽然大部分玩具的包装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执行标准等信息完整,但却依然有一些三无产品混迹其中,难以辨别。
只有想不到的可怕,没有不存在的隐患。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写道:
青少年生长激素分泌的峰值,一般会在孩子晚上深度睡眠期间。
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就是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和孩子成长的健康发育。
想让孩子睡得好,就别让这些“有害、有毒”的东西溜进孩子的卧室,父母一定要把好关:
1、容易滋生尘螨的毛绒玩具
有儿科杂志曾指出,毛绒玩具的每克灰尘中含有的尘螨有上万只,数量是普通床品的尘螨数量的2-3倍。
更严重的是,这些看不见的尘螨,很容易诱发孩子的呼吸道疾病。
而且很多毛绒玩具如果材质不好,或者不符合生产标准,很有可能会持续释放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
当然,这并不是代表所有的毛绒玩具,都不能放进孩子的卧室。
孩子喜欢毛绒玩具,很可能是因为心理依赖,想要被安抚。
帮孩子选一些质量合格,没有小零件,常清洗的毛绒玩具,用安心换放心。
2、香味异常、有健康隐患的玩具
有研究数据显示,儿童的嗅觉比成人更敏锐。
一些香味过度的东西,也不太建议放进孩子睡觉的地方。
因为孩子的鼻腔黏膜相比成人更脆弱。
刺激性香味不仅容易引起孩子呼吸道疾病,很多廉价香味的背后,还很可能是看不见的有毒化学物质在挥发;
一些有健康隐患的玩具,比如来源不明的劣质玩具,很可能因为甲醛超标,塑化剂过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一些充气类或易炸玩具,也很可能会在孩子睡着时爆炸惊吓到孩子;
一些强光或劣质充电类玩具,也可能导致光或电危害;
再有一些可能携带病菌的“活物玩具”(蚕、仓鼠等),如果不能确保安全,最好也不要放进孩子的卧室。
3、易破碎,或造型有很多尖角的摆件、家具
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初中男孩起夜时,撞倒了床头的玻璃柜锅牛配资,之后被紧急送医。
有些孩子喜欢一些玻璃、陶瓷类材质,或造型各异的玩具、摆件;
还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的卧室装饰一些类似材质,或造型有尖角的家具。
但相比成人,孩子的风险意识较弱。
尤其是卧室这种孩子心理较为放松的地方,一个转身、跑跳,都有可能撞碎这些东西。
探索欲强和控制力弱,是大多数孩子的特征。
一个能让孩子放松休息,无安全、健康隐患的卧室,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摆件、家具材质易碎,或造型有尖角容易误伤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睡眠,是孩子的头等大事之一。
正如儿科医生所说:
良好的睡眠环境,是给孩子大脑最好的生长激素。
避开影响安全和健康的雷区,就是在帮孩子保证更好的睡眠效果。
有次刷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直播间:
一位妈妈正在抱怨自己上中学的女儿从最开始的厌学,逐渐发展到强烈要求退学。
她问咨询师自己是否应该同意孩子的要求。
咨询师问她女儿的具体行为时,那位妈妈说她女儿现在失眠特别严重。
经常整晚都睡不着觉,还会有一些自残行为,她担心女儿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彻底垮掉。
咨询师在继续追问下,才从这位妈妈的话语中找出问题,原来她每天睡前都会和女儿“深谈”一次。
而谈话的内容,不是帮女儿抚平一天的压力,相反,是给她女儿身上再摞上“几堆稻草”:
妈妈刚睡前给你复盘过了,你现在还有这些地方做的不够好…… 你要抓紧努力了,再不加把劲,就永远追不上别人了…… 妈妈觉得你睡前应该好好反思下,看看自己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可不能辜负妈妈的一片苦心……
最温柔的话语,却给了孩子最深的压力。
有句话说:“睡前不教子。”
睡前的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增进亲子关系,可以用来帮助孩子疏解情绪,但唯独不可以的,是给孩子增加压力砝码。
说到底,睡前教子,只会让孩子带着委屈和不满入睡。
而且从科学角度来说,:
孩子在睡前接收了过多负面语言或情绪时,会导致他们睡前压力激素水平升高,难以入睡。
弗洛伊德也曾说过:
临睡前发生的事情和信息,最容易进入人的潜意识。
不在睡觉前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好的自律。
当然,如果希望在睡前能和孩子深度沟通,又不希望影响到孩子的睡眠质量,可以试试这两个方法:
1、多用平等、尊重的口吻和孩子一起分析。
一起聊白天发生的事,但不要对孩子进行单方面的指责;
2、多关注孩子睡前的情绪状态。
及时给予情绪疏解和引导,解决了情绪问题,孩子才能毫无负担地安然入睡。
海明威说过这样一句话:
童年最好的奖励,是黑暗中的一场酣梦。
不让孩子带着情绪压力睡觉,他们才能真正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允许孩子把“睡一觉”当作休整的机会吧,毕竟对于现在的孩子,好好睡一觉,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奢侈品”。
儿童内分泌学家迈克尔·布鲁斯曾提出:
熬夜就是在偷走孩子的身高。
一个视频中,凌晨3点,一位爸爸踹开自家儿子的卧室门,正好抓到他儿子顶着俩熊猫眼在玩手机。
评论区的网友纷纷吐槽自家孩子也这样,经常在卧室偷玩手机的时候,一条评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个手机,是父母亲手送到孩子手里的。
仔细想想,并非没有道理。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说过的那句话:
孩子的坏习惯,大多数时候是被父母亲手养出来的。
可能是因为父母言传身教,睡前总要刷一会手机;
可能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尽早入睡,经常把手机丢给孩子;
也可能是父母做了妥协,允许孩子把手机带进卧室,又没有和孩子约定好规则并执行……
总之无论哪种原因,孩子睡前一旦形成了“手机瘾”,基本就会和好睡眠告别。
其实手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玩手机形成的坏习惯,影响了孩子的睡眠质量:
1、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降低褪黑素的分泌,让孩子的大脑被“欺骗”,不容易有困意;
2、手机游戏、短视频的沉迷机制,会让孩子的大脑一直被刺激,停不下来。即使停下来,也需要一段放松期才能进入深度睡眠。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睡眠债务”:
青少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睡眠债务”累积,影响他们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简单说,前一晚上孩子睡不好,第二天上课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效率低。
高质量的睡眠,离不开良好的睡前习惯。
不止手机,还有很多养成的坏习惯,都会损害到孩子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想让孩子一觉到天亮,还能睡得精神满满,这几个睡前坏习惯,一定不要养成:
1、睡前30分钟,最好不要玩手机;
2、电子产品,尽量不带入卧室(除非能和孩子达成约定,并严格执行);
3、睡前30分钟不吃零食,晚餐不进食过多,不让孩子带着过大的肠胃负担进
入睡眠状态;
4、定好“小闹钟”,帮孩子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
总而言之,睡前半小时养好习惯,就是在为孩子的睡眠健康添砖加瓦。
卧室不仅是孩子睡觉的地方,也是让孩子健康成长、释放压力、补充精力的休眠地。
孩子睡觉的环境,多做减法,少做加法;
孩子睡觉的情绪,多给安抚,少给压力;
孩子睡觉的习惯,多养规律,少养放纵。
让孩子可以安心地好好睡觉,就是父母给孩子最有远见的托举。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