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达慧
作为一种监管企业和个人的法治手段,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想要化罚与不罚的“两难”为“两全”,就需以制度化的容错机制托底、以精准化的服务意识破局,在法治框架内探索刚柔并济的“最优解”,深刻考验着一个地区的治理智慧。
自《广州市南沙区关于持续深化行政机关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的实施意见》出台和南沙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介会召开以来,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持续优化法制审核运行机制,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规章关于从轻、减轻、不予处罚的规定,确保执法决定过罚相当、法理相融,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港湾街综合执法大队供图
2025年以来,该局累计完成法制审核549宗次,组织行政处罚听证会4次、案审会9次。在劳动监察、国土资源、文广体旅和水务管理等领域,对违法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案件,依法撤销立案57宗,依法不予处罚52宗。同时,优化延期、分期履行罚款决定和减免加处罚款审核工作,对6家逾期未缴纳罚款的企业作出减免加处罚款8.9万元的决定,同意3家企业的延期缴纳罚款申请。
同时,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制定《实施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工作指引》,为当事人容错纠错的发展环境提供执法制度依据。2025年以来,在城市管理、园林绿化、建设水务等领域适用行政执法观察期依法不予处罚的案件48宗,为企业减免罚款金额130余万元。
以教代罚促整改
对行政执法而言,处罚不是最终目的,以教育引导主动纠错,才能让企业“心服口服”。
今年初,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万顷沙镇某渔业企业附近路面存在异常,遂找到该企业了解情况。
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当时因鱼塘内土路松软容易陷车,为稳固路基,企业利用砖渣填垫路面。“我们主要专注业务,对施工相关法规了解不多,以为就是普通填硬路面,没想到违法了。”
考虑到企业违法造成的影响较小,符合“轻微违法行为免处罚免强制”,因此区别于简单处罚,执法部门依规采取柔性执法方式,通知该企业负责人前往执法大队接受宣传教育,并提供了相关普法材料,明确指出砖渣属于建筑垃圾范畴,不能用于填垫路面,要求按期完成整改。
赣州达慧
最终,该企业主动对填路用的砖渣进行清理,并将材料更换为符合要求的沥青。“不像以前动不动就开罚单、强制停工。这种以教育为主的执法模式非常人性化,对我们这种还在关键发展期的企业帮助很大,我们也愿意积极配合开展整改。”该企业负责人还透露,公司选择落户南沙,除了看重水源条件、可开发土地较多等因素外,当地优惠的政策和政府扶持力度也是一大吸引力。“养鱼哪里都能养,但这里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更安心,更愿意在这里发展。”
此外,执法部门在半个月后对该企业进行回访,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企业整改情况和满意度,确保柔性执法走深走实,实现闭环管理。
容错空间纾企困
在南沙区万顷沙镇一处安置房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混凝土搅拌车穿梭不停,工人在钢筋结构间有序作业。
该项目作为南沙区重点民生工程,工期紧、任务重,今年上半年进入地下室土方开挖阶段时,恰逢连续暴雨,大量土方转运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让施工方焦头烂额。
负责人解释,土方需严格按电子联单系统转运,若土方滞留工地将严重拖慢进度,因此该单位只能选择在周边可控区域临时堆放土方,但仍属违规占用土地。
万顷沙镇执法大队在核实情况后,给予了施工方缓冲期整改,同步转运临时堆土。“既守住‘不得违规处置建筑废弃物’的底线,又理解我们保工期的难处,我们也会及时接受学习教育,积极配合工作。”负责人说。
此外,针对车辆少量带泥上路,未造成路面污染等偶发轻微违法行为,充分考虑企业配合整改程度,对限期内完成整改的不予处罚。
负责人表示:“政府给予企业反应周期,企业及时向政府汇报整改进展,政企同心,相互沟通协调克服困难,这是和‘刚性执法’最大的不同。”
主动靠前显真情
治理方式由“末端执法”向“主动服务”转变,是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关键一招。
广东联友办公家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管理总监李玖宁反馈,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不仅定期走访了解企业诉求,还会在关键节点主动靠前服务,展现出高度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今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加征关税,对外贸企业带来冲击。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迅速行动,主动联系辖区内相关企业询问影响情况。
“他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发送政策信息链接和应对部门资源。”李玖宁表示,作为企业与部门的沟通窗口,信息传递后,相关科室并非简单转发,而是积极跟进落实,“他们会问我们阅读了没有、有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帮忙,形成了一整套服务闭环。”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类型主动匹配资源、持续跟踪反馈的“主动服务”模式,被李玖宁视为南沙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稳健发展的一大亮点。
南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落实落细《提升涉企行政执法质量、优化营商环境七项举措》,持续深化包容审慎执法机制,对立案调查、处罚决定等环节可能造成的企业经营影响,进行预判并作为执法决策的重要依据,全面实施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为企业创造容错纠错的发展空间,并将持续优化涉企行政处罚执行机制,以执法的柔性彰显法治的刚性,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编者按
改革,是根植于南沙发展的精神血脉;法治,是推进南沙开发开放的厚实底色。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3月19日,南沙集中发布推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近百条创新服务举措。同日,由中共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分社,在南方+客户端上共建的南沙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栈式服务平台(南方+南沙政法频道)正式上线。
3月27日,2025年南沙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创新案例征集于南方+南沙政法频道正式启动。连日来,一系列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落地南沙,以发展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小切口”改革推动“大场景”突破,正为南沙举集成式改革之力打造“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真心诚意服务企业家”的营商环境,树立治理现代化典范增光添彩。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联合南沙区融媒体中心、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推出“法治赋新 惠企惠民”系列报道,聚焦南沙法治创新前沿,全面展现“南沙法治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没有‘旁观者’、只有‘建设者’”的决心与成效。敬请垂注!
南方+记者 张翊伟赣州达慧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